阳光明媚,蓝天清透,青山巅上还飘着几朵流云。
7月14日晌午,惦记着村里的民俗文化中心还需要整理清扫,朝天区大滩镇新生村七组66岁的回族群众穆培志,骑着他的小摩托整装出发,一路上遇到的回汉两族群众,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与他打招呼。
“没有穆表叔和回族乡亲们的帮忙,路哪能修的这么顺畅。”
新生村通往山外的道路
七组汉族群众黄兆军激动地说,2015年,他和另外三户汉族群众修入户路,要占用穆培志和其他几户回族群众家的林地,穆培志二话不说就率先把地让了出来,还主动帮忙协调其它用地。“我们村98户回族群众和126户汉族群众就像一家人一样!”
民族习俗在交往交流中交融
“不找烟、不斟酒,一杯清茶待贵客,已经成为我们新生村的健康生活新风尚。”走进新生村老书记淡占良家,淡占良第一反应便是烧水给大家泡茶,“这都是我们向回族乡亲们学到的好习惯。”
常年和回族乡亲们比邻而居,淡占良和其他汉族群众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一方面是为了大家能够更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借鉴学习。”淡占良说,大家在交流、饮食等各方面都尊重回族群众习俗。而回族乡亲们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饭前洗手、饭后刷牙,不浪费食物等诸多优良的生活习惯,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汉族群众。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村里的乡亲,不管哪个民族,有了困难,都必须尽心尽力地帮助解决。”这是新生村所有回汉群众达成的共识。
前些日子,六组回族群众穆志全大儿子结婚,回汉两族乡亲尽数到场帮忙、祝贺,而婚礼上的回、汉两种席桌更成为了整场婚礼的亮点。“为更好地兼顾回、汉群众的生活习俗,无论哪家办喜事,我们都会同时置办回、汉两种席桌。”
大山脚下的大滩小学北校区
民族习俗在不断地深入交往交流中交汇交融。据了解,在新生村,回汉通婚、两族群众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比例现已高达80%以上。穆志军和刘志英就是这其中典型的一例,“结婚28年来,没吵过一次架,没红过一次脸。”穆志军说,他们的秘诀就是互相包容、互相迁就。
一个个美满的小家庭,必然构建起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长期以来,朝天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创新宣传教育机制、矛盾化解机制、民族政策落实办法、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不仅聚新生村而居的回汉群众亲若一家,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更是团结一心,为朝天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康之梦在共同奋斗中成真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新生村,回汉群众同心筑梦,携手共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村90%的群众都居住在大山上,以前,路不通、没水吃,恼火得很。”当了16年村官、现年50岁的新生村党支部书记穆国军记得清楚:六七组一段四公里的通组路,两组回汉群众投工投劳,用了十年时间,才从大山上凿出一条机耕道……
但近年来,随着 “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新村建设”、“强村行动”等2600万地方财政资金的相继注入,村里的通组道路硬化了、漫水桥架起来了,大道通衢不再只是梦想;55口微水池、微水窖的建成,1.1万米饮水管道的铺设,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同时,完成民居风貌打造和环境整治,建成民俗文化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68岁的回族群众穆培学说起村里的变化,喜笑颜开。
瞅准大好的发展机会,2013年,七组回族群众哈志友在半山腰上建起了9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养殖本地黄牛。“年均存栏量100头左右,年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在哈志友的示范带动下,新生村大部分人家都养有牛羊,户均年增收达12000元。
而对于“忘年好姐妹”——51岁的回族群众穆培娟和65岁的汉族群众唐亚珍来说,平淡的生活因为有了对方更加精彩。唐亚珍介绍,前些年,由于老伴身患多种慢性病,没法干体力活,家里生活困难,穆培娟便主动带她养起了羊,不但提供羊仔、手把手教养殖技术,还包销售。“年均出栏30多只,年纯利润在1万元以上。”
目前,以牛羊养殖和核桃种植产业为主、回民特色餐饮业为辅的 “两主一辅”产业,正带领新生村回汉群众阔步行进在小康大道上。近年来,新生村共新建砖混圈舍17户3400余平方米,养殖山羊680只、肉牛156头,种植核桃1248亩,发展清真特色餐饮店4家。
“不分彼此、水乳相融,民族团结、共谋发展已经融入了新生村回汉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据介绍,近年来,新生村陆续斩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四川省“四好村”等荣誉称号;群众穆国银、穆培志、穆国军等5人先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广元市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赵文先 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