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雨过天晴,剑阁县翠云廊大柏树湾的大片古柏林里,来自北京的30余人专家团队正忙着对古柏进行复壮修复。
“实施微创手术后,要迅速采取根部支护、扩展营养面积、深层透气补水等措施,尽快对树基进行‘穿靴’保护……”站在树龄2300余年的剑阁柏下,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同施工人员详细交流。
古道沧桑,古柏耸立,翠云廊与古蜀道相伴而生,这里的每株古柏树都写满了历史记忆。
去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首站来到剑阁翠云廊,深情嘱托“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牢记领袖嘱托,一年来,我市建立了“1名党员+1名群众+1名专家+1名护林员+1名监督员”的翠云廊沿线古柏综合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的管护机制,并在翠云廊大柏树湾、剑门关镇、汉阳镇3个地方试点建设了古柏保护示范小区。
剑阁境内翠云廊的7778株古柏都有身份证。“每株古柏的身份证号都是11位数,前面的6位510823同剑阁居民身份证号保持一致,后5位为每株古柏的唯一编号,000725代表帅大柏。”走到帅大柏树下,唐天勇掏出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帅大柏的编号、树龄、高度等信息跃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在剑门关镇的古柏林里,56岁护林员肖大超身穿红马甲、手持小喇叭,边走边宣传森林防灭火和古树名木保护知识。
肖大超是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事务中心的第二代护林员。今年是他从事护林工作的第29个年头。他从小随父巡山护林,清楚每座山的名字,山上有哪些树种,树龄最大的古柏集中在哪里。
1995年至今,从最初的步行喊话、人工杀虫,到如今的多媒体语音、飞防植保,肖大超的护林工作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
最初的护林全是徒步。肖大超说,那时每个站只有一名护林员,每天单程要四五个小时,全天步行至少30公里,碰到雨天行走特别困难。现在护林队伍越来越庞大,每个站增加到6人,不仅新建了站房,开辟了防火通道,还新增了消防池,部分林区还安装了消防管道。
古树名木保护,既需要织密人防“保护网”,也需要借助技防“智能网”。去年以来,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技术,经普查,全市新增古树5256株,古树名木数量增加到16858株。
今年以来,剑阁县投入240万元,构建了集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监测与日常养护管理于一体的古柏智慧管理平台,为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强支撑,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常绿常青。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广元大地上,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智慧管护体系、剑门蜀道遗址展示利用正在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