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朝天镇明月路社区居民王先生来到明月路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领,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登记,随后利用音视频系统连接到朝天镇便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工作人员,经过镇工作人员的“在线”指导,通过高拍仪设备将相关资料传送到镇上,几分钟就办理完成了。
“谢谢你们了,多亏这个村能办,让我少跑好多路,在家门口就能办事,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感叹道。
自两项改革以来,朝天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村能办”“家门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村群众政务服务事项村能办、真能办、便捷办,扎实写好“后半篇文章”。
打造服务站点。因地制宜打造场地,139个村社区依托村社党群服务中心,结合辖区内人口数量、地理条件、聚居分布等建设“村能办”“家门办”便民服务场地,配备完善电脑、高拍仪、远程受办系统、摄像头等办公设备设施,构建形成“12+13+139”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
规范事项管理。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积极探索将涉及群众的高频事项、基层治理事项延伸到村(社区)办理。各乡镇梳理入驻事项260项,其中行政权力事项152项、公服事项108项;村(社区)“能办”事项135项,其中行政权力事项24项、公服事项111项;全面开通50项“跨省通办”事项,34项“区内通办”事项。建立健全事项动态管理机制,编制办事指南和电子模板资料,确保“下沉”政务服务事项村(社区)“真能办”。
建实综合窗口。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服务模式,在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分别设置民生事务、社会事务、农业农村、市政公用等分领域综合窗口4-6个,“无差别受理”窗口1-2个,“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办不成事”反映专窗各1个,建立“村能办”“家门办”事项全区通办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路、只到一个窗口、只交一套资料。
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产业园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邮政物流等”服务模式,丰富“一站式”服务功能。紧贴群众办事需求,组建工作队伍12支,梳理发布帮办代办事项50项、“上门办”事项7项。推广“一户一档”建设,精准收集管理群众档案资料,实行“一企一档”“一户一档”“一人一档”,避免办事多跑路、来回跑。今年以来,已提供帮办代办2000余次、上门办理500余次。
组建工作队伍。配备责任心强、熟悉审批业务、能熟练操作信息化办公设施设备的工作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全面推行“全岗通”,打破传统一人一岗一业务办理模式,打造“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干部队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技能、服务礼仪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今年以来,累计组织业务培训12次,服务礼仪培训4次。
下一步,朝天区将持续推进“村能办”“家门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完善服务体制、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方式,实现群众办事“一站受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切实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为基层群众办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