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李家镇始终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等领域创新实施“四种模式”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以“工”促就业、以“赈”济民生,持续释放群众增收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质升量增。
“项目+劳务报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在政府涉农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把劳务报酬占总工程量的20%作为硬性指标,使群众务工机会成倍增长,有效满足群众顾家和就业的矛盾。今年以来,全镇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4个,总投资3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5个,发放劳务报酬76万元,群众人均务工收入4500余元,有效激发了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创造收入的内生动力。
“项目+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培训一名能手,带动一家增收”的思路,采取“培训+上岗”的模式,在项目实施前开展定岗培训,实施中开展以岗代训,精心组织开展泥工、砖工、钢筋工、支模工等各类工种技术要领、操作规程等技能培训,帮助务工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从“力工”向“技工”转变,真正做到既“输血”又“造血”。今年实施的项目中,累计培训务工群众180人次。
“项目+特殊岗位”保障低收入群体增收。振兴路上,不落一人,为帮助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和低技能人群增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出库员、看料员等特殊岗位解决残疾群体就业问题,在项目实施后开发以保洁为主的公益性岗位,进一步解决脱贫人口、易地搬迁人口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求。目前累计解决残疾人就业8人次,新增公益性岗位4个。
“项目+集体分红”变股金为现金。将项目建成的生产道路、灌溉沟渠、翻整土地等按一定比例折资量化注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相应合作主体,进行产业收入分红,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目前正在按此方式推广的望远山社区蓝莓园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能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