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我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聚焦“查、防、避、治、管”关键环节,全力织密地质灾害防护网,筑牢守护群众的安全线。
一精密部署,压实责任链条,下好防治“先手棋”。我镇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地灾防治工作机制。一是高位推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形势,部署重点任务,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二是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点位到人、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将防治任务分解到村、点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预案先行。及时修订完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明确预警响应流程、人员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确保临灾应对有序、有效。
二精准监测,构建智慧网络,擦亮预警“千里眼”。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监测预警网络。一是全面排查“无死角”。在汛前、汛中组织开展拉网式、地毯式隐患排查,对在册的灾害隐患点进行动态更新,同时对切坡建房、国道二专线、沙曾路沿线、樱花谷旅游景区等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巡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是科技赋能“增智慧”。在重点隐患点布设裂缝计、位移计、雨量计等自动化监测仪器,实时采集数据,实现风险早期识别和智能预警。三是群测群防“接地气”。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前哨”作用,选聘有责任心的村民担任专职监测员,配备简易监测工具和报警器材,确保一旦发现险情,能够“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三精细避让,强化应急能力,跑出转移“加速度”。始终将人员安全转移作为防灾工作的核心。一是宣传演练常态化。通过村村响广播、村级阵地宣传栏、微信视频号以及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识别、预防、避险等知识。定期组织受威胁群众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群众的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二是预警响应高效化。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建立精准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一旦发布预警,各级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按照预案要求,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提前转移避险,确保“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三是安置保障人性化。设立规范、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备足生活物资,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医疗服务,让避险转移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四精心治理,消除风险隐患,筑牢工程“防护墙”。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消除安全隐患。一是科学实施工程治理。对风险高、威胁大的隐患点,积极向区自然资源分局争取资金,有序推进排危除险、工程治理等项目。通过实施挡墙、锚固、排水等工程措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二是强化在建工程监管。严格规范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管,防止人为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下一步, 我镇将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持续织密织牢地质灾害“防护网”,全力以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