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朝天区卫生局
关于印发朝天区2013年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朝天区2013年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元市朝天区卫生局
2013年5月17日
朝天区2013年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点
2013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和妇女儿童“新两纲”关键的一年。全区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医改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妇幼保健机构上等升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创建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推动各项工作新跨越。
一、妇幼保健工作
(一)切实加强“新两纲”实施
按照《广元市2011—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朝天区2011—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要求,以保障母婴安全、预防出生缺陷、做好孕产妇和儿童基本保健、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服务状况为重点,进一步实施好妇幼卫生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监管
切实加强妇幼卫生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要依法开展好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区妇幼保健院要进一步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保管、领用、发放、登记等工作。做好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人员的培训,协助做好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母婴保健执业许可证及个人考核合格证换发工作。
(三)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1、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区人民医院要加强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产儿科、新生儿病房和PICU建设。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二甲”创建准备工作,并指导全区妇幼保健机构产儿科、孕期保健室、儿童保健室等相关科室的设置,完成全区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监督指导等工作,使用好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各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级“网底”建设及村级人员的培训工作,筑牢“网底”。严格按照《四川省村卫生室评审标准》,各村卫生室在6月底要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接受市级验收合格。
2、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以中西部地区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大力加强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成为以“围产医学中心、妇女健康中心、儿童健康中心”三大中心模式的妇幼保健中心,并加强全区妇幼保健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好妇幼保健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以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支撑,切实提高区、乡两级产儿科服务能力。
3、提高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并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加强孕产妇早孕建册(卡)工作。认真落实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 96%以上;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 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母乳喂养率达到95%以上;体弱儿管理率达到98%以上。抓好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查率达到60%以上。定期开展孕产期和儿童保健服务,加强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畅通孕产妇和儿童急救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急救”绿色通道”网络,开展急救技术培训。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做好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工作,落实转诊责任管理。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儿科服务能力和急危重症抢救水平,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13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
(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
1、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根据《广元市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补助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8%以上,孕产妇补助率达100%。今年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顺产(含阴道助产)和一般剖宫产基本服务项目全免费。
2、做好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早期增补叶酸工作。按照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方案要求,继续加大宣传,做好叶酸发放、登记和管理等工作。扩大增补叶酸覆盖面,将城镇育龄妇女纳入免费补服叶酸的范围,提高知晓率、服用率、依从率,全区育龄妇女补服叶酸率达到95%以上。
3、落实“三病”阻断项目。继续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管理,对全区发现的抗体检测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实行追踪、随访,将确诊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孕产妇及儿童纳入统一管理。继续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改善筛查条件,提高筛查质量。全区孕期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常规检测率达到95%以上。
(五)提高医疗保健机构产科质量
1、加强区级产科急救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设置标准》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区级产科急救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充实产科急救小组技术力量,做好危重孕产妇现场抢救及转诊工作,不断提高高危孕产妇及早干预率和抢救成功率。
2、抓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不断完善各级助产机构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制度,组织开展区级师资培训工作,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
3、积极促进自然分娩。加强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管理,加大“促进自然分娩”宣传力度,减少医疗保健机构非医学指征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全区剖宫产率控制在40%以下。
(六)强化城乡基层儿童保健管理
按照地市级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中心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规范化建设活动。推进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儿童健康体检服务。区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要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大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的力度,指导建立卫生保健管理示范性托幼机构,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率。巩固爱婴医院创建成果,规范孕妇学校管理,开展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
(七)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与民政部门联系,扎实做好婚前医学检查与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婚检率。改善服务环境,积极探索婚前保健服务的新途径,推行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综合服务。全区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婚前保健和孕期营养指导工作,规范产前筛查管理,推进产前诊断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能力建设,强化质量控制、筛查培训和技术指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3%以上。
(八)做好妇幼卫生信息工作
进一步提高监测和年报数据质量,按时报送妇幼卫生信息和报表,做好 “三网合一”监测工作,及时完成全区孕产妇死亡分析报告、儿童死亡分析报告和出生缺陷分析报告。加快实施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监测数据电子直报, 切实加强妇幼卫生信息质控工作,不断完善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幼保健机构运营、出生医学证明等信息系统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网络管理率达到100 %。
(九)做好区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
根据《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各单位妇幼卫生绩效考核自评,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推动妇幼卫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各单位于2013年7月中旬完成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送区卫生局,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县区逐一进行考核,考核符合率达到100%。
二、社区卫生工作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和深化医改的需要,调整现有设置规划,对地处城区的乡镇卫生院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21号)提出的“县在政府所在地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要求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分类指导,明确中心法人主体地位,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力度,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一体化管理体制。
(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好中央补助地方社区卫生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加强社区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重点抓好社区卫生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员培训;大力推广慢病管理、社区康复、儿童保健和中医药服务等社区适宜技术;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及省级示范中心创建工作,力争达到省级示范中心标准。
(三)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开展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调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结合实际推进签约服务,扩大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试点范围,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关注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丰富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优质、规范、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人员全员转岗、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技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慢病规范化管理、社区康复技能等培训。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指导职能,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情况纳入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考核内容。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队伍建设步伐,吸引人才进社区。按照医改工作任务和有关文件要求,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公开选拔、择优聘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五)推进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政府、医院、私营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类管理有效模式和政府补助方式,落实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继续推行社区首诊试点。有序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逐步将非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探索管办分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绩效考核组织和机构绩效工资制度,逐级开展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与质量。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方式的转变,建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科学、高效运行的服务机制、程序、模式。继续加大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和水平。加强社会宣传和动员,提高群众知晓率,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关注重点人群,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二)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建立定期督导机制、项目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进展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健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机制,督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职责任务。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重点提高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质量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质量。2013年,全区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健康档案更新率达到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达到70%和60%,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