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积极培育“四有”新型农民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兴农”战略,我区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注重培养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依托区农广校、朝天职中的职业技术培训力量,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送教下乡,现场培训、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务工人员谋职、就业能力,保障了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培育“有文化”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分运用区农广校、朝天职中和农村远程教育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了保证。
培育“懂技术”新型农民,树立科学发展思路。通过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带头人,每年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万余人次,使每个农民家庭一个人掌握1~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为建成全面小康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树立追求发展的思想,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育“会经营”新型农民,逐步转变生产方式。按照“农民点菜,政府埋单”的培训思路,充分发挥区农广校、朝天职中和农村远程教育等培训阵地的作用,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阳光工程、新型农业科技等培训工程,每年参加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群众都在8万人次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食用菌种植、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林果栽培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先后与省农科院、大专院校联姻,组建了蔬菜、林业科研所,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专业大户1000余个,使农民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培育“善管理”新型农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行生态家园建设。以“一池三改”为核心,把沼气池的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鼓励有条件的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洗澡间。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1012口,占全区总农户的60.7%,占宜建沼气池农户数的85.4%以上;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31处4300余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22处1400余立方米,年可替代薪柴6.3万吨,使11万亩林地得到保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左右,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
培育“有文化”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分运用区农广校、朝天职中和农村远程教育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了保证。
培育“懂技术”新型农民,树立科学发展思路。通过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带头人,每年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万余人次,使每个农民家庭一个人掌握1~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为建成全面小康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树立追求发展的思想,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育“会经营”新型农民,逐步转变生产方式。按照“农民点菜,政府埋单”的培训思路,充分发挥区农广校、朝天职中和农村远程教育等培训阵地的作用,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阳光工程、新型农业科技等培训工程,每年参加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群众都在8万人次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食用菌种植、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林果栽培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先后与省农科院、大专院校联姻,组建了蔬菜、林业科研所,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专业大户1000余个,使农民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培育“善管理”新型农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行生态家园建设。以“一池三改”为核心,把沼气池的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鼓励有条件的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洗澡间。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1012口,占全区总农户的60.7%,占宜建沼气池农户数的85.4%以上;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31处4300余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22处1400余立方米,年可替代薪柴6.3万吨,使11万亩林地得到保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左右,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