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蚕桑产业是我区历届政府始终坚持重点发展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抓建,该产业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现已成为广元市首个省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乡,也是广元市唯一一个跻身于全省“十二五”期间30个蚕桑产业重点发展县区。下面我就蚕桑产业发展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全体干部全力抓建之下,全区蚕桑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桑树基础得到夯实,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全区累计栽植桑树6500万株,覆盖17个乡镇118个村2万余户农户。年可养蚕3万张,产茧2万担,养蚕量、产茧量均稳居全市首位。二是蚕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建蚕桑基地乡镇12个,培育养蚕示范农户3500户。组建了明月茧业公司,三元缫丝厂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桑、蚕、茧、丝、绸”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蚕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我区成立了蚕业局,专门负责抓建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组建了下辖12个蚕业管理服务站(点)拥有干部职工36人的明月茧业公司,负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及蚕茧收烘工作。全区上下形成了区蚕业局、明月茧业公司—乡镇蚕业管理服务站(点)—村(组)小蚕共育户—养蚕示范农户四级服务网络。同时,通过狠抓小蚕共育质量,统防统消技术,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推广等工作,蚕桑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蚕茧品质显著提高。
(二)主要问题
1.桑树资源损毁严重。据统计,全区现存可利用桑树总量仅有3438万株,其中投产桑2775万株,涉及53个村391个组12127户,同比分别减少3062万株和2525万株。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二是缺乏规范化管护;三是原有的部分老桑树自然死亡;四是工程建设等导致人为损毁。
2.桑树资源利用差。一是养蚕利用率低。受自身局限性(劳动强度大等)和多元产业冲击,我区目前蚕桑户均种养规模较小,特别与务工相比效益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大量优质桑树闲置浪费。二是综合利用率低。我区目前蚕桑产业主要还体现在农民单一的养蚕上,对桑枝、桑果、桑叶、蚕、蚕蛹、蚕茧、蚕沙等资源附加值研发利用尚未起步。缺乏成功的“桑经”配套种植模式。
3.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据统计,现全区养蚕平均单产不足30公斤,单张蚕的收入不足1000元。从桑园产值来看,现全区亩桑产值也不足1100元。其主要原因是对蚕桑科技的推广应用较差。一是由于在家从事种桑养蚕人员基本属老弱妇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力普遍较弱,对蚕业科技的接受应用能力较差。二是行业技术人员服务工作不够到位。目前乡镇蚕茧站技术人员均属企业员工。因近年来受市场影响,公司效益差,职工工资收入微薄。且人、财、物又均直属私营企业管理,乡镇及区蚕业局难以管理和约束。致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服务不够到位。
4.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政府无项目支撑。国家、省、市对蚕桑产业基本没有什么项目支撑,区财政财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对产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农户缺乏投入。我区农民相对贫困,且各户种养规模较小,农户自身无力也无意对蚕桑生产给予较大投入,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5.产业发展压力增大。一是市场波动对蚕业影响最为直接,茧丝绸市场大幅波动,特别是近五年的市场持续低靡疲软,严重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挖桑毁桑现象开始呈现;二是受多元产业(特别是劳务)发展的冲击,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低,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严重下滑,很多蚕农弃桑务工、弃桑经商,产业发展的压力和难度不断增大。
二、前景分析
(一)茧丝行业发展趋势
从蚕丝产品来看,优势明显,前景广阔。蚕丝是传统的纺织品,以其透气、吸汗、穿着舒适、绿色环保等优良品质为历代各国人民所喜爱,素有“纤维皇后”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蚕丝作为“绿色”、“环保”产品,符合国际纺织品发展趋势,迎合了人们的消费潮流,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目前,我国在丝绸科技创新方面已有所突破,运用高科技手段后,丝绸的内在品质逐步提高,正在朝着高贵、飘逸、护肤、保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国际市场来看,地位坚实,文化厚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尤其是我国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丝绸文化,增进了国内外丝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极大促进了丝绸贸易消费增长,大幅提升了我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为我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国丝绸产业今后必将在国际市场上占居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国内市场来看,需求旺盛,机遇难得。一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丝绸产品的消费将日益增大,必将为茧丝行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二是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飞速发展,茧丝行业的发展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东部地区以生产坯绸、服装等精深加工为主,蚕桑生产已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了茧丝原料供给基地,国家制定了“东桑西移”发展战略,为我区的蚕桑产业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二)我区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优势。一是气候优势,我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环境污染小,具备了生产优质蚕茧的最佳气候条件。二是土地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全区适宜栽桑区域空间巨大。
2.基础优势。一是产业基地比较壮大,现全区有蚕桑专业乡镇17个,其中基地乡镇达12个;专业村23个,养蚕大户3000余户。二是产业链条初具雏形。我区组建了明月茧业公司,三元缫丝厂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桑、蚕、茧、丝”一条龙的产业链条雏形。三是蚕茧品质较好。我区生产的蚕茧内在质量较高,现已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机构队伍比较完善。目前,我区蚕桑产业发展,无论是机制,还是队伍,均比较健全和完善。且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各级干部、行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三、下步打算
(一)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指标,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园区建设为有效载体,示范带动全区蚕桑产业,形成“一心(核心园区)三片(羊木片、沙河片、大滩片)一基地(将我区建成川北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的发展思路。重抓23个专业村、3000个年养蚕10张以上专业大户,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区养蚕5万张,产茧4万担的目标。
(二)具体措施
1.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效益。一是合理规划重栽桑。科学合理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抓好春秋栽桑,巩固、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实现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二是量桑养蚕抓调剂。千方百计做好桑树资源调剂,让零星分散、闲置浪费资源逐渐向大户聚集,重点培育以蚕桑产业为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实现户营规模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三是科学规范强管护。注重农艺农机结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四是提升蚕桑附加值。积极探索实践桑枝、桑叶、蚕沙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由单一蚕茧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提高桑园综合利用。对现有桑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提高桑叶单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上多做文章,充分利用桑园冬春间伐优势,发展“桑—经”、“桑—粮”、“桑—禽”立体农业,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加循环模式。逐步实现土地利用由单一蚕桑向桑园立体农业转变。六是壮大龙头强带动。推动明月茧业公司的优化改组、三元缫丝厂的技改扩能,规范发展2—3个蚕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经营机制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提高组织化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2.强化科技服务,提升蚕业科技含量。一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建议在区蚕业局内成立蚕技推广中心,在蚕桑产业核心园区成立蚕研所,在各蚕桑产业乡镇建立蚕桑服务管理所,有力强化桑蚕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工作。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养蚕水平。通过举办村组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会、种养大户桑树管护现场会、技术人员走村入户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广大蚕农应用科技的能力。三是大力推广“良桑、良种、良具、良法”四良配套工作,全面提升蚕业科技水平。
3.完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目标考核机制。将蚕桑产业发展各项目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完善指标体系,实行量化考核,严格逗硬奖惩。二是利益联结机制。正确处理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分配关系,做到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各级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奖惩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种养大户、专合组织实行奖励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风险防范机制。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政策,坚定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确保产业稳步发展,建议区上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储备基金。
4.加大政策扶持,确保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围绕基地拓展、龙头培育、营销推介、技术创新等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一是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主要是对农户栽桑、桑树管护、蚕房建设、蚕具配套以及对打造专业示范村、示范基地予以扶持、扶助。二是加大技术服务体系扶持。主要是对蚕科所、蚕技推广中心、乡镇蚕业管理所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发展给予扶持与奖励。三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主要是对创建品牌以及龙头企业的等次升级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