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扶贫移民局:明确七大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索 引 号 : 008463042/2017-00005 | 发布机构: 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 | 成文日期: 2017-03-31 |
发布时间: 2017-03-31 | 发文字号: | 公文种类: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字体: [ 大 中 小 ] |
3月30日,区脱贫办、区扶贫移民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具体举措,明确七大重点,确保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全过程精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总体战。
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精准识别对象。严格对标国家贫困对象识别标准和要求,通过“五步两公示一公告”方式,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抓实抓准建档立卡工作,坚决防止错评、漏评,解决好乱拆户、强分户、空挂户等特殊贫困识别问题。强化动态管理。建立完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经过帮扶、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按程序销号退出;对因灾、因病、意外事故等变故致贫返贫的,及时按程序纳入并落实好扶持政策。完善“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省扶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国网和省网“两网合一”。按职责准确录入、及时更新识别、资金、项目等各类信息数据,定期分析汇总,做到脱贫对象进出可追溯、扶贫资金项目可监测、群众收入变化可跟踪。加强痕迹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痕迹管理要求,实行全程纪实管理,坚持脱贫档案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形成,确保各类档案资料完整规范、账实相符,并做到一月一更新,持续到2020年。确保精准退出。严格对照村退出、户脱贫标准、要求、程序,对标补短,靶向施策,确保计划退出对象全面达标,真脱实退。
强力推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突出抓好住房安全保障。刚性落实人均住房面积、农户自筹额度要求,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并统筹考虑后续产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扎实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做大做强“5+N”农业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稳定增收、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统筹组织、精准实施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就业1人、脱贫1户”。建立健全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奖励机制,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所有未退出贫困村的道路硬化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力推动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稳步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八个100%”、“三免一补”等教育、医疗方面扶持政策,确保及时兑现、精准落实。加强低保政策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扎实抓好“四好村”创建,深入推进“六化”行动和“强村行动”。高质量建设一批省、市、区级“四好村”,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水平。
强化驻村帮扶“六个一”。实现全面覆盖。逗硬落实“六个一”驻村帮扶机制,实现“六个一”驻村帮扶干部对64个贫困村和150个非贫困村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对“插花”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增添帮扶举措。逗硬日常管理。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干部日常考勤、日记月报等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各级驻村帮扶干部切实保证驻村工作时间,真正下沉到村到户开展帮扶工作。注重能力提升。全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驻村帮扶业务培训,并通过建立工作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经验交流,不断提升驻村干部工作能力。强化成效考核。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限期整改。
切实整合脱贫攻坚要素。压实工作责任。持续落实好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健全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指挥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发挥作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资金整合平台,持续加大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兜底保障,用好用活教育、卫生、小额信贷、贫困村产业扶持四项扶贫基金,全领域、全过程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发挥效益。深化社会扶贫。广泛动员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商界成功人士通过“结对认亲”等方式参与脱贫解困,不断凝聚社会扶贫强大合力。
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稳定帮扶责任。对已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坚持脱贫不脱帮扶,确保帮扶责任不松,帮扶力度不减。延续扶持政策。保持脱贫攻坚期内扶持政策不变,延续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扶持政策,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增强“造血”能力,确保已脱贫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或实现1人就业,持续稳定增收。强化返贫阻击。建立脱贫发展跟踪监测机制,对已脱贫群众开展精准跟踪监测,确保贫困群众收入动态掌握。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加快推进低保政策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制度衔接,健全失血救助,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稳步奔康。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健全政策宣传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大宣讲”活动,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文化室、“村村响”、区电视台、门户网站等载体,准确解读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让扶贫干部掌握政策、运用政策,让贫困群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四好村”创建,扎实开展感恩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朝天精神、家德家风“四项教育”,激发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突出群众主体。建立贫困农户全程参与机制,通过组织贫困户考察学习、对比算账、就业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通过自立自强实现稳定脱贫。
全面保障脱贫攻坚实效。加强督查巡查。细化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督查巡查两个《实施方案》,加大暗访、督查、巡查力度,加强目标监管、过程监管、结果监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点、到月、到人。强化成效考核。严格执行省、市脱贫攻坚有关考核办法,实行日常工作考核和年度成效考核、省考核和市考核、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脱贫攻坚日常工作监控和督促检查、脱贫成效在年度绩效考评中的权重,确保做实过程、做优结果。杜绝数字脱贫。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观,既不冒进也不拖延,确保真实脱贫、公认脱贫,严格落实贫困退出层层审核、抽查复核、公示公告、延期观察,坚决查处弄虚作假的人和事,根本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靠,群众满意。
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精准识别对象。严格对标国家贫困对象识别标准和要求,通过“五步两公示一公告”方式,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抓实抓准建档立卡工作,坚决防止错评、漏评,解决好乱拆户、强分户、空挂户等特殊贫困识别问题。强化动态管理。建立完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经过帮扶、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按程序销号退出;对因灾、因病、意外事故等变故致贫返贫的,及时按程序纳入并落实好扶持政策。完善“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省扶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国网和省网“两网合一”。按职责准确录入、及时更新识别、资金、项目等各类信息数据,定期分析汇总,做到脱贫对象进出可追溯、扶贫资金项目可监测、群众收入变化可跟踪。加强痕迹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痕迹管理要求,实行全程纪实管理,坚持脱贫档案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形成,确保各类档案资料完整规范、账实相符,并做到一月一更新,持续到2020年。确保精准退出。严格对照村退出、户脱贫标准、要求、程序,对标补短,靶向施策,确保计划退出对象全面达标,真脱实退。
强力推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突出抓好住房安全保障。刚性落实人均住房面积、农户自筹额度要求,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并统筹考虑后续产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扎实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做大做强“5+N”农业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稳定增收、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统筹组织、精准实施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就业1人、脱贫1户”。建立健全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奖励机制,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所有未退出贫困村的道路硬化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力推动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稳步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八个100%”、“三免一补”等教育、医疗方面扶持政策,确保及时兑现、精准落实。加强低保政策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扎实抓好“四好村”创建,深入推进“六化”行动和“强村行动”。高质量建设一批省、市、区级“四好村”,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水平。
强化驻村帮扶“六个一”。实现全面覆盖。逗硬落实“六个一”驻村帮扶机制,实现“六个一”驻村帮扶干部对64个贫困村和150个非贫困村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对“插花”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增添帮扶举措。逗硬日常管理。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干部日常考勤、日记月报等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各级驻村帮扶干部切实保证驻村工作时间,真正下沉到村到户开展帮扶工作。注重能力提升。全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驻村帮扶业务培训,并通过建立工作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经验交流,不断提升驻村干部工作能力。强化成效考核。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限期整改。
切实整合脱贫攻坚要素。压实工作责任。持续落实好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健全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指挥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发挥作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资金整合平台,持续加大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兜底保障,用好用活教育、卫生、小额信贷、贫困村产业扶持四项扶贫基金,全领域、全过程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发挥效益。深化社会扶贫。广泛动员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商界成功人士通过“结对认亲”等方式参与脱贫解困,不断凝聚社会扶贫强大合力。
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稳定帮扶责任。对已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坚持脱贫不脱帮扶,确保帮扶责任不松,帮扶力度不减。延续扶持政策。保持脱贫攻坚期内扶持政策不变,延续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扶持政策,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增强“造血”能力,确保已脱贫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或实现1人就业,持续稳定增收。强化返贫阻击。建立脱贫发展跟踪监测机制,对已脱贫群众开展精准跟踪监测,确保贫困群众收入动态掌握。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加快推进低保政策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制度衔接,健全失血救助,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稳步奔康。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健全政策宣传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大宣讲”活动,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文化室、“村村响”、区电视台、门户网站等载体,准确解读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让扶贫干部掌握政策、运用政策,让贫困群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四好村”创建,扎实开展感恩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朝天精神、家德家风“四项教育”,激发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突出群众主体。建立贫困农户全程参与机制,通过组织贫困户考察学习、对比算账、就业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通过自立自强实现稳定脱贫。
全面保障脱贫攻坚实效。加强督查巡查。细化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督查巡查两个《实施方案》,加大暗访、督查、巡查力度,加强目标监管、过程监管、结果监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点、到月、到人。强化成效考核。严格执行省、市脱贫攻坚有关考核办法,实行日常工作考核和年度成效考核、省考核和市考核、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脱贫攻坚日常工作监控和督促检查、脱贫成效在年度绩效考评中的权重,确保做实过程、做优结果。杜绝数字脱贫。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观,既不冒进也不拖延,确保真实脱贫、公认脱贫,严格落实贫困退出层层审核、抽查复核、公示公告、延期观察,坚决查处弄虚作假的人和事,根本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靠,群众满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