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乡:走好“四步棋”助力幸福美丽新村
索 引 号 : 008283527/2017-00110 | 发布机构: 蒲家乡 | 成文日期: 2017-07-12 |
发布时间: 2017-07-12 | 发文字号: | 公文种类: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字体: [ 大 中 小 ] |
今年以来,该乡以“如期脱贫、如期小康、全力加快建成全区农业产业特色示范乡镇”为目标,坚持“生态立乡、农旅兴乡、产业强乡、依法治乡”的工作思路,以幸福美丽新村为契机,通过抓点成线,延伸扩面,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生态为要。该乡以打响环境保护“三大战役“为着力点,将“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动群众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严禁乱砍乱伐,不破坏植被,不建有污染的企业,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行为,加大保护环境宣传的力度,书写标语10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召开各种会议5次,有力营造了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富民为本。该乡按照“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的模式,走“生态康养、农旅融合”之路,特别是罗圈岩村,以“金罗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公司2个和私人业主2名入驻搞农旅开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种植小水果100亩、观赏荷花100亩、蔬菜300余亩、种草养畜600余亩。同时,已建成种羊繁育基地1个、建圈舍2700余平方米,另新建养殖小区2个,带动养殖大户10户,辐射带动农户38户,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的模式。预计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出栏肉羊5000头,土鸡20000只。为了让养殖户不愁销路,该乡依托帮扶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联合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名义与学院签订订单农业,将土鸡和农特产品销往学院,初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立争每户群众实现年增收7000元以上,使农民脱贫致富有希望,力争实现同步小康。
村美为基。该乡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延伸到每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同时,积极探索各村垃圾分类方法、生态循环处理方法,建立农村垃圾“有机垃圾处理还田、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不可回收无机垃圾焚烧、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等处理模式,达到了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和谐为魂。该乡将进一步提升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目前,全乡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核桃、畜牧、蚕桑、中药材等产业百花齐放、农民忙碌而又充实,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生态为要。该乡以打响环境保护“三大战役“为着力点,将“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动群众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严禁乱砍乱伐,不破坏植被,不建有污染的企业,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行为,加大保护环境宣传的力度,书写标语10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召开各种会议5次,有力营造了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富民为本。该乡按照“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的模式,走“生态康养、农旅融合”之路,特别是罗圈岩村,以“金罗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公司2个和私人业主2名入驻搞农旅开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种植小水果100亩、观赏荷花100亩、蔬菜300余亩、种草养畜600余亩。同时,已建成种羊繁育基地1个、建圈舍2700余平方米,另新建养殖小区2个,带动养殖大户10户,辐射带动农户38户,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的模式。预计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出栏肉羊5000头,土鸡20000只。为了让养殖户不愁销路,该乡依托帮扶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联合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名义与学院签订订单农业,将土鸡和农特产品销往学院,初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立争每户群众实现年增收7000元以上,使农民脱贫致富有希望,力争实现同步小康。
村美为基。该乡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延伸到每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同时,积极探索各村垃圾分类方法、生态循环处理方法,建立农村垃圾“有机垃圾处理还田、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不可回收无机垃圾焚烧、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等处理模式,达到了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和谐为魂。该乡将进一步提升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目前,全乡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核桃、畜牧、蚕桑、中药材等产业百花齐放、农民忙碌而又充实,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